一个村庄的风俗

时间: 2023-11-13 18:05:24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下载安卓

  近来,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独有的风俗工艺品添碟子在村委会作业楼里展出。展室里“添碟子”浓郁的酥香,袭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欣赏者。人们想不到,眼前这些亭台楼阁、花木竹石、飞禽走兽、历史人物,都是用标志五谷丰登的粟米、桃仁、杏仁、瓜子、萝卜和各种豆等能够食用的东西在瓷碟上镶嵌堆叠而成。

  经村支书赵养宇指引,记者找到了现在最年长的添碟子传人、85岁的赵思才白叟。赵老先生精力矍铄,思想明晰,向记者叙述了百年前的故事。

  寺坡村里有个关帝庙,每年有一次庙会,正月初十二到十三,开两天。百年曾经,村里分为中心、东上、西上、南首、北坊共五坊,每坊都有自己的神头。神头由参与“老爷社”的家户轮番担任。庙会的费用,由乡民共摊,参与“老爷社”的家户出钱少,没有参与“老爷社”的家户摊钱多。每年庙会前,五坊的神头要集会商议,谋划庙会。一般由社头招集。哪一坊担任社头,哪一坊的供桌就放在庙堂中心,但出的庙会费用高,并且供品也要多,光点心就要一二十盘,每盘一两公斤。而其他坊一切供品只上12盘即可。因中心坊经济较差,算半坊,不担任社头。社头由其他四坊轮番担任,每年一换。其时社规很严厉,各坊供桌方位严厉约束在规模以内,前后左右可移动规模不能超过一砖厚。一旦违规,该坊神头将遭到跪一炷香的赏罚。

  按传统风俗,每到正月初五娘娘会上开第一次神头集会,假如确认不下来,次日再集会参议,假如还定不下来,就要暗里做作业,到初八再集会。假如初五确认下来,相对准备庙会时刻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假如到初八才定下来,准备时刻就严重,一天不能耽搁,神头有必要当晚连夜出发去西安收购祭祀品。其时没有轿车,都是靠步行,用担子挑东西,到西安要走整整一夜。神头赶初九朝晨西安城门一开,就进城收购,当天晚上赶回村里,第二天烹饪、制造,正月十一往庙里摆放,正月十二供逛庙会的乡民欣赏。供品有腊肉、冻肉、点心、鸡蛋、豆类、咸菜、萝卜等,每桌摆放12盘。

  清光绪年间的一年,赵思才的一个门中爷担任北坊神头。这一年到初八才商定好庙会事宜,可就在这一天,赵思才的爷喝醉了,睡到次日正午才清醒。这明显来不及购置祭祀供品。依照社规,此爷须到关帝神像前跪一炷香的时刻。他不想丢这个人,让赵思才的父亲赵锡恩想办法。

  赵锡恩其时专门给寺庙塑像、绘岩画,具有必定的绘画才干。他想了想,把红、白萝卜等剁碎,摆出各种美丽的图画,中心以黄豆、玉米等装点,就这样凑了12碟。没有料到,此举遭到全村人的好评,争相欣赏,把那些按传统风俗摆放的肉盘蛋碟晾到了一边。次年,其他坊也改做这莳花碟,而赵锡恩又变了,将萝卜切成柱体,四周粘满各色的杂豆,萝卜柱上摆放用面捏的小人和小动物。第三年,有了更斗胆的立异,在萝卜柱上插上竹子,架起第二层碟子。

  其时南坊有位私塾先生,名曰赵春林,文武双全,他人头一年做什么样的碟子,他第二年就能做什么样的碟子。到第四年,他发明了3层碟子的供品。因再往上增高难度大,也不好看,维持在3层,就这样在寺坡村形成了风俗。因为这种供品相对传统供品添加了两层碟子,故称“添碟子”。不过中心坊不做添碟子,仍是按传统风俗摆供品。

  赵思才从八九岁就开端学做添碟子。因为做添碟子的资料,除了盘子、支架用的棍子外,都是能够食用的粮食、蔬菜等。大人惧怕赵思才形成糟蹋,不让他着手,他就悄悄揪一块面捏,捏好了给大人看,大人看上了,就用;看不上骂他一句,他揉了再捏。到1940年父亲逝世时,赵思才现已彻底学会。这样,他承继父亲的手工,担任北坊的添碟子制造。

  解放后,关帝庙神像被拆,古刹做了粮站,添碟子被逼中止制造。赵思才后来参与作业,“文革”期间到了宁陕县文化馆作业。1982年,他在宁陕制造了一桌添碟子,广受欢迎,安康地区文化局要调到安康市展览,省文化厅则要调到西安展览。最终都因不方便运送,只在西安龙首村展览了添碟子的相片。1985年新年期间,村干部期望赵思才回村制造添碟子,他因作业走不开,没有容许。

  1985年末,现已65岁的赵思才退休回乡。1986年新年,村里组织添碟子展,乡民按曩昔的坊分头制造,按常规供了4桌添碟子。赵思才也应村干部的要求,参与了制造。

  村上原计划不收费,在村露天广场展览,但忧虑人多失掉操控,改放在村委会的三楼展室,一张门票5分钱。虽然他们没进行任何宣扬,但五湖四海,连临潼、高陵的人都来了,摩肩接踵,数万人前往欣赏。虽然是一边上,一边下,拥堵的人流仍是将左边三楼的铁栅栏门挤掉了,护栏的砖墙也被挤垮了。寺坡村从没有来过这么多人。其时卖票收入达1000多元,承当了整个庙会的花销。

  1987年、1988年改为由村上统一组织人制造添碟子,赵思才作为首要手工人参与。1988年做了13桌,本想大搞,没意料遇到下雪,欣赏的人少,亏本了,后来薛全荣等人以个人名义坚持制造,并在造型进步行了斗胆的改动。赵思才因忙其他工作,没有介入此项活动。

  为了将这一风俗工艺传承下去,本年赵思才特带领几名年轻人制造添碟子,他首要担任技术指导。

  一般能长时间保存下来的风俗工艺品,都撒播很广,如剪纸、刺绣、泥人、面人等,虽然不同当地风格有异,但大体上有一种根本标准。

  参与制造添碟子的薛养林给记者讲了这么个理由,清末翰林学士薛宝辰,就出自寺坡村,而薛宝辰的学生、清末山水画家董甫臣,也是这个村的人。西安美术学院老校址,就在寺坡村邻近,教师学生经常到村里来写生,刘文西也在村里住过。潜移默化,村里许多人爱上美术。现在,从寺坡村走出的书画家有10人之多,而村里喜欢书画的人还有20多人,青年人中有6人到西安美术学院上过学,村里还有书画协会。本年参与添碟子制造的人员,都是书画协会会员,有美术根底。本年的添碟子展也是由书画协会出头举行的。

  可见,添碟子诞生在寺坡村,并连续至今,不是偶尔的,稠密的文化氛围奠定了肥美的生计土壤。

  赵思才和记者说,这次书画协会出资了2000元来搞添碟子展。原本组织了5名年轻人制造添碟子,因为有3人暂时不能参与,形成人力不足,制造的不行抱负,用了些不行食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