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回顾】2001年第三届北京藏学讨论会综述(一)

时间: 2024-05-01 08:56:32 |   作者: 半岛体育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01年北京藏学讨论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

  出席这次藏学研讨会的学者共183位。其中,来自中国北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陕西、上海、天津、河北、江苏、广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藏、汉、回、满、蒙古、苗、达斡尔、土家等民族的专家学者154位,来自美国、加拿大、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尼泊尔、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29位。参会的专家学者中,中国(包括港台地区)的学者超过80%;藏族代表约占代表总数三分之一强。

  会议收到代表提交的论文提要159篇,收到论文131篇(其中,汉文论文94篇,藏文论文25篇,英文论文12篇)。

  本次北京藏学讨论会的论题围绕“西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开,主旨是通过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密切联系,推进藏学研究事业健康深入发展。会议主题宽泛,研讨空间广阔,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和广泛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吸引更加多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也有助于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国内外藏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向。(二)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研究员首先代表会议组委会和会议主办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致辞。他说,各位专家学者和关心藏学、支持藏学事业的人士从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再次会聚北京,交流科研成果,开展学术研讨,相信会促进推动中国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深化对有关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研究,有助于推动藏学研究事业健康深入的发展。拉巴平措总干事指出,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传统藏学学科群以大、小“五明”为体系,到了近代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文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引入,新兴理论和方法在藏学研究中的借鉴、运用,藏学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藏学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现代色彩,开始走向成熟。中国的藏学事业正处在慢慢的提升、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随着西藏及其他藏区的社会变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藏学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景象,藏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在史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研究与环保、藏族艺术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文物普查与考古研究、文献档案学、藏医藏药学、藏学工具书编篡出版等领域都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千余种学术专著相继问世,百余种有代表性的藏学著作先后翻译出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在不断出现,藏学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藏学机构在不断增多,藏学队伍在不断壮大;中国藏学与国际藏学界的学术交流与交往也日益频繁。中国藏学充满了勃勃生机。拉巴平措指出,长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对藏族文化的一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藏族文化慢慢的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藏学研究的行列中来。在与各国学者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国外的藏学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期盼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藏学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基础上,开展资料交换、人员互访、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相信通过这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切磋的学术交往,一定会推动藏学研究在新的世纪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拉巴平措总干事致辞之后,7位中外学者先后在大会上发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次旺俊美研究员以《西藏藏学研究五十年》为题,介绍了西藏自治区藏学研究的发展经历和现状,并就当前藏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总结的经验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日本佛教大学(Bukkyo University, Japan)小野田俊藏(Shunzo Onoda)教授的《藏族颜料的化学反应》(On Chemical Reactions of Tibetan Color Materials)对西藏传统绘画颜料构成体系即颜色混合技术的理论传统进行了探讨。台湾故宫博物院冯明珠研究员的《国民政府对英印侵入西康南境之因应(1943—1947)》主要是依据现存于台北的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档案,介绍了当时国民政府坚定的立场,同时揭示了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依靠中央反抗英印侵略扩张的客观历史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则围绕吐蕃王陵的分区、王陵的数目及其陵主、王陵的保护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论文标题是《西藏琼结吐蕃王陵勘测与研究》(与赵慧民、郭幼安合作完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庆英研究员借助藏文文献的相关记载,对《汉藏史集》一书的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stag-tshang-rdzong-pa-dpal-vbyor-bzang-po)的生平作了进一步探讨。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人类学系(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 Cleveland)系主任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教授代表班觉、辛西娅·比尔(Cynthia M. Beall)、平措次仁三位合作者宣读的《西藏自治区农业的发展及问题》(Progress and problems in the farming sector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m)、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余振(Herbert Yee)博士的《藏族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个案比较研究》(The Family and Social Status of Tibetan Women - A Case Study),则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围绕西藏自治区农业发展与农牧民生活的改善、藏族妇女的地位等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学术观点。

  为了给每一位与会学者以充分的发言机会和讨论时间,在为期4天的讨论会期间,除了25日上午的大会发言讨论之外,其余均采取分组发言讨论的方式。

  根据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会议划分了8个学科组,即经济学组、社会学组、历史学组(分一组、二组)、宗教学组、文学艺术组、语言文字组和藏医学组。分组是相对的,具体到一些论题,各组之间有所交叉。除遵守会议议程排定的小组发言秩序,与会代表可自由地选择参加其他各组的讨论和交流,以便学习和清楚自己感兴趣的发言内容和专题研究情况。

  ——经济学组主要围绕西藏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人力资源的开发、西藏农业发展和资源承载力、藏区的天然林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主流经济导向和主流文化导向问题,西藏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未来、西藏研究与甘青川滇藏区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社会学组主要围绕西藏农村半个世纪的变化、民俗的变迁、农村社区、藏族牧民家庭结构、藏族社会宗教信仰状况的变化、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藏区天然保护与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基层民主、藏族妇女的地位、农牧民的宗教负担、新闻媒体报道对海内外公众的影响、继承藏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与加快藏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论题展开讨论。讨论还涉及藏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关历史地理及历史地名的考察、吐蕃时期古代藏族的姓氏等问题。

  历史学是藏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学科,也是本次会议上论文和学者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学科。因人数较多,历史学组以明、清为界划分为两个小组,各有侧重。

  ——历史一组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策的管理,国民参政会的治藏政策,二战期间藏传佛教界的抗日活动,1936—1937年古德使团赴藏的分裂阴谋,十三世、六世班禅朝觐清朝皇帝,清朝对第七世的册封与序位的确立,历辈班禅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史上的领袖地位与作用,清代的西藏奏疏制度、碑文所反映的“驱准安藏”事件,年羹尧在雍正时期治理西藏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钦定藏内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的不同版本,清代青海藏区法律的文本与特点,清代的迪庆归滇,1771年以后西藏对卡尔梅克蒙古人的影响,珞巴族地区的历史交通,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历史关系等等。美国和中国西藏的联系、美国对西藏的政策、藏传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和影响,也是该组的重要话题。

  ——历史二组的学者们主要围绕佛教对吐蕃王朝政权体制的影响、吐蕃与南诏的关系,唐人对吐蕃认识上的缺陷、元朝在西藏地方征收赋税的历史证据、明代时期松州地区商巴家族的有关史事、新发现的吐蕃时期的金石资料、敦煌莫高窟北区新近出土的藏文文献的译释、甘青等地汉藏文金石资料的搜集挖掘整理使用、藏族史学史的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还涉及重新修订再版《藏汉大辞典》的必要性,藏文古籍的保护、整理和出版现状,中国的藏学类期刊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等论题。

  ——宗教学组的讨论内容也很广泛,主要包括西藏现代化进程中的藏传佛教,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发挥宗教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藏区宗教的现状和特点,藏传佛教信群宗教负担的历史与现状,藏传佛教僧伽素质变化状况,西藏的民间宗教,藏文佛经的翻译和集结对祖国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清代和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丹达神(lha-bstan-dar)崇拜问题,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宗教含义,大译师俄·洛丹喜饶(rngog-blo-ldan-shes-rab)的学术成就、米旁大师的瑜伽行派著作,胜义发心(don-dam-sems-bskyed)可否由仪轨产生,佛教的“量大夫”(tshad-mavi-skyis-bu),18世纪初进入西藏的欧洲传教士伊波利托·德西德里(Ippolito Desideri),以及如何继承藏族民间传统文化,藏学与蒙古学研究的交叉与结合,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藏族古代文明的起源等等。

  ——文学艺术组就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编纂出版《格萨尔王传》精选本的相关情况、新中国建立五十年来藏族长篇小说的创作概况、11世纪卫藏—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藏族艺术的起源、敦煌莫高窟北区西夏藏密壁画风格、“唐卡”一词的语源问题和唐卡的审美特征,“擦擦”的名义、分类及其断限、西藏陶工的性别构成及其社会地位、藏汉文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还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西藏先民和内地的关系、藏族对祖国的贡献、藏学与蒙古学的关系、藏族民众的山神崇拜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网络虚拟多元文化共存中的藏族文化等问题。

  ——语言文字组就推广藏语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制定实施、藏语中的时空信息、50年来藏语文研究的历程、改革开放形势下藏语文使用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城镇居民语言使用现状的入户调查成果等进行了热烈研讨。学者们还围绕藏语方言研究和藏语文研究,在西藏等藏族地区如何实行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稳定的教育发展的策略,正确地处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区内办学与区外办学的关系,以及西藏妇女儿童受教育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尼泊尔语言研究中心(Central Dept. of Nepal Language)教授巴拉·玛尼·达哈尔(Ballabh Mani Dahal)介绍了对居留在尼泊尔两大城市的藏族青年使用藏语情况的调查分析。

  ——藏医学组的讨论围绕藏医学、藏药学和藏医史展开,论题包括藏医药学在藏学研究中的地位、藏医学的文化内涵特征、藏药学的主要特征、藏药产业的发展、藏药材的保护与开发、藏医中的“达斯”(gtar-bsreg)与中医针灸的关系、藏医对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藏医学的起源、《四部医典》的来源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编者按:8月14—16日,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题是“藏学的繁荣发展与开放的西藏”。为迎接宣传即将召开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以往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简介,敬请关注。[详细]

  为了推介学术成果和出版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并展示中国出版界的藏学类图书出版成就,会议期间,还特意举办了中国藏学图书展。这个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变化表明,贴近现实、研究现实,为西藏和其他藏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慢慢的变成为中...[详细]

  E-mail: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