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朗普的七伤拳到拜登的铁桶阵中国能否实现科技突围?

栏目: 半岛体育平台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8-21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怎么样

  人类历史长河中,在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战斗力最强大的存在,蒙古帝国凭借数十万骑兵,便能够横扫亚欧大陆,让全世界颤抖。

  15世纪末,掌握火器技术的西班牙,一个叫皮萨罗的殖民者仅仅带领168人登陆美洲,就打垮了拥有600万人的印加帝国。

  海湾战争中,在一系列高科技武器打击下,伊拉克百万雄兵摧枯拉朽般被摧毁,而美军伤亡仅以百计。

  也正因此,回顾400年来的近代史,后发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先发优势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围堵。

  世界仿佛刘慈欣笔下的黑暗森林,修昔底德陷阱一次次被验证,国与国之间有着斩不断的猜疑链。

  对追赶者来说,是科技被锁死,还是成功突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国民的命运。

  1982年6月,苏联位于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突然发生了一次离奇的大爆炸。

  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000吨,冲天的火光高达百米,外太空都能看得到。爆炸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上百亿美元,本来就在阿富汗战争中焦头烂额的苏联,这下雪上加霜。

  苏联高层派克格勃调查,结果越查越吃惊:原来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安全事故,而是由美国中情局精心策划的行动!

  冷战开始后,随着铁幕落下,西方世界与苏联开始了各领域全方位的竞赛,双方由此展开了一场技术封锁与反封锁的隐秘战争。

  当时,为了获取西方科技最新发展动向,苏联克格勃专门成立了一个“科技理事会”,简称“T局”,这个局下属机构中有个非常特殊的“X射线多号人,专门负责想方设法从西方国家获取先进技术。

  比如,他们曾打着合作建厂的名义参观波音飞机的制造厂,参观人员穿着特别设计的粘性皮鞋,粘走车间中机身材料的碎屑。回去后再通过化验,破解飞机材料方面的技术难题。

  这些秘密工作,为苏联节约了数百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美国人虽然有所觉察,但手里也一直没啥过硬的证据。

  ,是苏联的资深技术间谍,他的工作就是评估从西方获取的技术价值如何。1965年,他被派到巴黎,对外掩护身份则是外交官。

  来到西方的花花世界,维特洛夫很快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打垮,然后被法国情报部门策反,之后又和美国中情局搭上线,成了一名双面间谍,代号“鼹鼠”。

  要说这位老兄真是一点不含糊,先后向中情局泄露了4000多份,直接引发苏联部署在全球的250多名技术间谍暴露。

  但中情局并没有马上逮捕这些人,而是准备将计就计,借这些间谍之手给苏联经济系统植入“木马”。

  正好,苏联正打算建设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将苏联天然气输送到欧洲,这个管道长达5700公里,是当时罕见的超级工程,意义重大,估计每年能为苏联带来300亿美元的收入。

  但苏联需要从欧洲购买压缩机、涡轮机等设备,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像管道的自动测量、控制等,苏联也尚未掌握。

  就在这节骨眼上,1981年底,美国宣布对苏联的天然气管道采取技术禁运,还在随后召开的巴统会议上,打算进一步扩运范围,从计算机、光纤、半导体到冶金技术应有尽有。

  不过问题是,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当时英国首相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告诉自家公司,美国手伸得太长了,跟苏联的生意该做还是做,俗话说,有钱不赚王八蛋么。

  他们通过维特洛夫提供的情报,让克格勃特工“顺利”地盗走了带有缺陷的产品。

  控制燃气管道的软件被修改,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重设泵速和阀门参数,从而使管道连接处产生超高的压强,最终造成了让苏联损失惨重的大爆炸。

  ,作者是彼得·施韦策尔(PeterSchweizer),他是一名中情局前雇员,也是特朗普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的好友。

  这本书详细记述了,里根政府如何对苏联展开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技术封锁与围堵,进而加速了苏联的崩溃,其中一些政策也体现到了特朗普的外交策略中。

  1981年1月,里根当选总统。入主白宫后,他最先接见的并不是主管经济的官员,而是新任中情局局长

  这个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的老头儿,看起来似乎一团和气,却有着深谋远虑的头脑。

  里根之所以让他掌控中情局,最重要的原因是:二战中,他曾作为美国在欧洲战区的情报负责人,专门研究纳粹德国的经济弱点以及如何破坏它。

  除了切断技术来源,更损的是,中情局还经常用假情报破坏苏联经济,尤其是对那些苏联依赖于西方的卡脖子技术。

  比如,中情局在海外建立皮包公司,故意向苏联技术间谍出售被篡改的情报,包括燃气轮机设计图纸、石油钻探技术、计算机芯片等等。

  1984年,苏联根据有缺陷的设计图纸来制造燃气轮机部件,结果频繁故障,项目不断推迟。中间商还故意把损坏的计算机芯片卖给苏联,导致苏联好几家军用工厂瘫痪,生产线关闭了好几个星期才找到原因。

  在科技发展上,苏联自始至终都严重偏科,高度集中在军事领域,而在民用技术领域严重依赖西方。中情局估计,当时苏联有大约10万人从事西方技术的翻译工作。

  像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苏联提供了巨额收入,对苏联意义重大,但在开采的关键设备上却严重受制于人。

  80年代后期,苏联光是钢管就需要进口1500-2000万吨,并且要进口大量精密勘探设备、压缩机等等,这些一旦被封锁禁运,苏联能源工业便难以为继。

  十月革命后,苏联把引进欧美技术和资本作为第一个任务,苏联的三大钢铁厂,几乎全都是美国援建;苏联最大的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也是由美国福特公司援建的;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曾有700多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在那里工作。

  这一轮技术引进大潮,帮助苏联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造不如买”的声音在苏联甚嚣尘上,使之陷入了一味追随和依赖西方的路径,导致了苏联在自主创新上的缺席。

  70年代,美国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这一个数字在苏联只有12%,产学研严重脱节,效率低下。当时苏联科研机构最流行的一句话是:

  俄乌战争中,俄军使用的部分导弹,里面的电路板居然是由中国温州一家公司制造的。因为很多科技含量稍微高一点的产品,俄罗斯都造不出来,电子元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之前奥巴马曾嘲笑俄罗斯已经沦落为“大号加油站”,话虽然刻薄了点,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实。

  今天的美国,毫无疑问是这个星球上科技最发达的“灯塔”,技术封锁的大棒,今天挥向中国,明天挥向伊朗、俄罗斯,但回到两百年前,美国也曾是被封锁和打压的一方。

  在美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路上,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打完独立战争时,美国基本就是个农业国,除了满地的棉花种植园,工业几乎要啥没啥,一穷二白,妥妥的发展中国家。

  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的英国,才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诞生了蒸汽机、水利纺织机等一系列发明,最早从手工作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

  纺织业在当时可是最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为英国产出了一半的出口利润。美国人辛辛苦苦种植棉花,低价出口到英国,而英国凭借先进的纺织技术加工成棉布,再卖回美国,美国处在产业链下游。

  英国人还针对美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技术封锁制度,对自家优势产业实行全方位的严防死守。

  新式纺织机被英国列为高度机密产品,与之相关的一切机器、图纸、工人,一律不得出境,盗窃技术机密的人一旦被抓获,将被处以严厉惩罚。目的很简单:让美国老老实实给自己种棉花。

  可想而知,美国人对此相当不爽。他们想要发展自己的工业,从外部引进技术,自然把眼光瞄向了大英。

  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里,葛优饰演的贼头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1791年,美国开国元老、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制造业报告》,阐述了发展美国工业的路径政策,其中赤裸裸地提出,要“

  当时费城的一份招聘广告上就公然写着:“任何能够透露英国纺织技术机密的人,都将获得100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美利坚的诱惑吸引了英国大量技术人才“弃明投暗”,这里面分量最重的一个人,叫

  斯莱特出生于一个英格兰的农民家庭,从14岁开始便在一家技术领先的纺织厂做学徒,七年的学徒生涯加上过人的天分,使他几乎掌握了从纺织机到纺织技术的所有机密。

  1789年,21的斯莱特混上了一艘开往美国的客船。他故意打扮成农民模样,操着浓重的乡下口音,从而骗过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盘查人员。

  到美国后,他加入了当地一家初建的纺织作坊,凭借脑子里的记忆,复制出了当时最先进的阿克莱特水利纺织机,使美国诞生了第一家现代化的水利纺织厂。

  斯莱特自己,也因此拥有了工厂合伙人的身份,后来又自己创业有了十几家自己的纺织厂。1835年离开人世时,他的总财产高达100万美元。

  斯莱特的纺织厂带动了美国纺织工业的繁荣,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慢慢的变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英国,他被英国报纸称为“叛徒斯莱特”,指责他将英国的先进的技术泄露给对手,应该被送上绞刑架。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曾专门拜访斯莱特表示致敬:“您教会了我们如何纺纱,让我们也可以挑战英国的制造业;您让这么多纺锤运行,创造了这么多就业机会,我十分感谢。”

  二战时期,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大批顶级科学家移居美国,使美国取代欧洲变成全球科学中心。

  ”,将包括V-2火箭设计者冯·布劳恩在内的纳粹德国科学家引进美国,后来帮助美国打赢了太空竞赛。

  1950年8月,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亲自给司法部打电话,要求他们阻止一个叫钱学森的中国科学家回国,因为他认为钱学森掌握核心机密,“无论到哪里都值5个师”。

  之后经过长达5年的斡旋谈判,钱学森才得以回国,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奠定了最重要的一座基石。

  今天,当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开始追赶上来,美国发布一连串的封锁围堵措施,其中一项,便是限制美籍工程师为大陆半导体企业工作。

  但中国不是苏联,以太空领域为例,中国便曾在打破技术封锁上实现过一次成功的突围。

  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战斧导弹精准地从烟囱钻进目标建筑,坦克集群神不知鬼不觉地横穿沙漠,而GPS作为幕后功臣,也第一次震惊了全世界。

  所有人都明白,卫星导航技术将成为未来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将命运寄托于美国GPS显然不现实,中国的“北斗”与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于是相继启动。

  当时国际电联表示,卫星频率还有一小段,至于中国与欧洲是共用还是争抢,由两家商议决定,不过,最晚要在2007年之前发射卫星,否则频率自动失效。

  中国当时已经发射了三颗北斗,但在技术上遇到瓶颈,尤其是导航卫星中最重要的原子钟技术,迟迟难以突破。

  不过,欧盟那边也没好到哪儿去,这个分散的大联盟不像中国能够迅速决策、集中力量办事,而是来回扯皮,还在为研发费用的事头疼不已。

  2003年,中欧双方正式签订“伽利略”合作计划:中国出资2亿欧元,获得“伽利略”系统20%所有权和100%使用权,而且中方全程参与从卫星制造到用户服务的各个环节。

  中国希望借这次机会从欧洲学习,实现技术跨越,合作态度相当真诚,成立了合作单位,并立即投入了七千万欧元。当时欧盟主席称赞中欧两方是“尚未结婚,但已订婚”。

  美方先是用“技术分享”的胡萝卜引诱欧盟放弃与中国的合作,再是拿出“”的陈词滥调分化游说欧盟国家。

  双方之前签署的“伽利略”合作协议基本沦为废纸,欧盟对中方技术封锁,试图将中国从计划中完全排除出去:决议不让表态、资料不让浏览、技术细节不告知,甚至还将印度拉进来,以降低中国的影响力。

  前期已经投入巨额资金的中国,面临欧盟技术封锁的窘境,也明白了那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痛定思痛,中国咬牙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而此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截止时间已所剩无几。

  制造原子钟,需要量子力学、电学、材料等数十个学科领域配合,精度要求极高,每十亿分之一的时间误差,就会造成地面0.3米的误差。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科学团队日以继夜埋头苦干,终于在2007年突破了原子钟技术,然后搭载在北斗二号卫星上进入太空。

  不过卫星升空后,频率还需要被国际电联认可,卫星要变轨调整,地面接收到信号。此时,距离规定的截止时间只剩92小时。

  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无声竞赛中,中国十几家研发单位一同守在一个大操场上,大家将接收机摆成一排,等待卫星变轨完成,从天明等到天黑,终于在晚上八点,收到了从两万公里外太空传回的信号。

  此时距离频率失效,已仅剩4小时。操场上欢声雷动,总工程师躲在了一旁偷偷抹泪。

  对中国来说,最艰苦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北斗二号开始下饺子,以每年至少两颗的速度升空组网,一直在升级完善。

  而另一边的欧盟,被美国的“胡萝卜”一直忽悠到2009年,双方不断扯皮,“伽利略”进度却是感人。眼看中国这边卫星不断升空,着急上火的欧盟甚至要求北斗停止发射,为“伽利略”让道。

  但此时的中国,早已不像过去,在技术上仰人鼻息、忍气吞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到2015年10月,北斗二号已经发射了二十颗卫星,而“伽利略”只有十二颗。欧盟见大势已去,之后给中方发来致电,决定与中方共用频率。

  2017年,北斗发展到了第三代,与此同时,崛起的国产智能手机上开始标配北斗系统,在商业化道路上开始加速。

  这时候的美国也算明白了,继续遏制北斗系统已无意义,于是索性发布声明,表示GPS和北斗将互相兼容信号,支持GPS的终端也能够得到北斗服务。

  在太空领域,十年前,美国便出台了“沃尔夫条款”,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NASA即便在冷战时期也保持着与苏联的合作,但却对中国避而远之,甚至禁止中国游客进入NASA设施,将脱钩进行到极致。

  但这一切并没能阻止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步伐,过去十年里,从空间站到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反思:“中国的太空计划表明,美国推行的脱钩政策难以奏效。”

  这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意志、日夜艰苦研发的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电子产业崛起的大背景——所有这些,促成了这场技术突围的胜利。

  2013年“棱镜门”爆出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从手机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工业控制管理系统,从企业,到军队、政府部门,美国科技巨头们几乎渗透了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所有环节。

  《中国经济周刊》曾对此做过一期报道:“棱镜笼罩中国:美国八大金刚在中国无缝渗透”。这八大金刚是: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微软、甲骨文,它们覆盖了今天的信息社会所需的基本设施。

  去年,华为轮值CEO郭平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名词:“根技术”。比如可提供强大算力的芯片和基础软件,就是根技术,是支撑起信息时代的基石。

  很可惜,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大多仍然只是停留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底层创新并不多,手里是没什么根技术的,一旦人家来个釜底抽薪,整棵大树都可能轰然倒塌。

  而这,就不能继续停留在仿制、跟随,而是要在基础研究上深耕。任正非曾感叹:我们的祖国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芯片只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去年,美国参议员查克·舒默在鼓动国会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时,喊出了这样一句口号:

  这项法案,美国计划投入2800亿美元,可以说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法案之一,针对的目标,当然是中国。

  不得不说,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拜登的“渔网阵”比特朗普的“七伤拳”厉害得多。

  特朗普事事主张“美国第一”,一众盟友也被他搞得怨声载道,相比之下,拜登连拉带打,动作不断,逐渐布下了围绕中国的封锁圈:

  一切只为一个目标:牢牢把控高科技产业,保证美国人能够继续喝着咖啡拿高薪,顺便将中国钉死在产业链的低端。

  而对中国来说,能否突破重重封锁,实现产业突围,必然的联系中国未来国运,关系普通国民的福祉。

  这场竞赛发生在芯片、太空、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每一个领域的跨越,都道阻且长,而又意义非凡。

  我是郭大路,985理工硕,500强外企高级工程师,坚持深度内容创作。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1到2-0!曼城太狠,主场连续14次碾压4冠王,英超18.5亿榜首战

  咖啡厅监控流出百万人围观,马斯克惊呼太可怕!你喝了几分钟咖啡,AI一清二楚

  波士顿大学「鸭嘴兽-70B」登顶Hugging Face大模型排行榜!高效数据集+独特LoRA微调是关键

  一月裁员8万多人!全球科学技术行业裁员名单公布,公司越大裁的越多,X一次性裁掉一半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