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南海捞出一艘神秘沉船800年船身未腐因技术问题延迟研究

时间: 2023-10-19 16:37:53 |   作者: 半岛体育平台下载安卓

  从1987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我国南海某处海域一直是禁区,老一辈的南海沿岸渔民一定对这件事情印象颇深,因为当时国家严厉禁止渔民来这里捕鱼。

  当时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此处埋藏着二战遗留下来的炸弹,如果爆炸的话就会船毁人亡,非常危险。

  很多渔民对这件事情都讳莫如深,等到2003年的时候,渔民们终于从官方新闻中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事情还要从1987年说起,就在这一年,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签订了一份商业打捞合同,英国人想要中国帮忙打捞两条船,两条沉没在广东省台山市和阳江市交界带海域的东印度公司沉船。

  这件事情说来有趣,就在80年代初期,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3名队员在荷兰的海事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尘封多年的旧报纸,上面写着一条信息,让队员们无比眼热。

  这份报纸上写着,有一艘名叫“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满载着整整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海难,船只沉没了。

  正当船员们打算看这艘船沉没在哪里的时候,报纸上只写了一句“具置不详”。

  就这样,英国人找到了中国,提出了打捞沉船的申请,他们想要探测一下是不是真有宝贝在海底下。

  这是正常的商业活动,本来人们也没想过这次普通的打捞任务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所以我们同意了共同发掘。

  当年8月份,广州救捞局在广东省台山上下川岛外海域,正在进行沉船调查施工作业。

  作业时,声呐仪器突然检测到水下有“啥东西”,为了节省本金,英国人马上把一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中去抓,谁也没想到,这“一爪子”抓下去后,居然抓上来了上百件精品文物。

  其中不乏很多名贵瓷器,虽然因为抓斗的暴力捞取下,这些瓷器都化为了碎片,但是船上的英国人可不像中国人这么心痛,反倒是兴奋不已,他们像是看到了沉船中的大量宝物,摩拳擦掌中,他们也做好了继续捕捞的准备。

  他们之所以兴奋,是因为捕捞上来的文物中,居然有一条长达1.7米、重量达到600克的金腰带,这些英国人并不知道那些碎裂的瓷器多么值钱。

  有人根据这“一爪子”编了一个段子,他们说,本来全世界龙泉窑的暗纹青瓷只有3件,每一件都价值连城。但是这一爪子下去,世界上就多了13件龙泉窑暗纹瓷器,仅仅是碎的。

  可能有点夸张,可这就是这艘神秘沉船所蕴含的惊人价值,一件这种瓷器就能让一个家庭此生衣食无忧。

  显然,这一定不是当年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这是中国人的文物,为避免像上世纪初列强取走敦煌莫高窟无数文书经卷的故事重演,中国马上中断了和英国人的合作。

  不过英国人并不那么容易善罢甘休的,我们第一步提出这次打捞并不在合同范围以内,结果英国人早就想到了应对手段,他们居然说自己现在在公海上捞东西,中国应该没有权力阻止他们继续打捞。

  我国的人员当然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当时中国的领海主张是16海里,超过了16海里外面就是公海,很快双方找来了海图,结果发现,这个沉船的位置恰恰就是16海里多出一点。

  英国人喜笑颜开,他们都觉得自己已经赢了,就在此刻,中国人民还没有拿出杀手锏,只见中方领队最后一锤定音说道,你们算错了。

  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很快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这艘船的历史已经有800多年,船身并没有腐烂,这艘船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又过了两年,我国决定和日本进行合作,共同打捞“南海一号”,尽管英国的技术专家在1987年标注了沉船的位置,但是因为水下勘探技术的限制,我们没办法找到沉船的主置。

  一连6天,中日两国在预定坐标上兜兜转转地寻找着,他们找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也找不到南海1号。

  水下的环境极其恶劣,领队没有两年前那样的好运气,他看到眼前的海水非常浑浊,只能靠双手去摸。

  时间耗费太久了,日本人明显也耗不起。所以,中日两国合作了仅仅几天以后,日方就因为“打捞耗资巨大、获利前景不明、难以确定收益”不再继续打捞了。

  这时候中国文物局也看出来了,考古上的国际合作,其他合作方都会考量“投入产出”的计算,想要保护国家自己的文物,终究要由中国人自己来打捞。

  就这样,“南海一号”被搁置了十几年的时光。等到了2000年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水下考古队,真正开始对“南海一号”做出详细的调查、定位和试掘。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首席技术官孙键看着海面,他深知经过了十几年以后,水下考古面临着很复杂的难处。

  他从1994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是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的水下研究员,在这些年中,他参加过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福建“碗礁一号”水下考古,不过,这都没有“南海一号”的任务难度大。

  他对人们解释道,水下考古和陆地考古非常不同,其中最重要的难点就在于考古人员要克服工作环境改变而带来的困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我们的考古队经常去香港买潜水器材,一来二去之间,考古队居然和店老板成为了好朋友,考古队的队员和老板熟络以后,老板自然会询问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都是炎黄子孙,有的考古队员就把他们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告诉了店老板,店老板听闻以后异常激动,没想到自己有幸参与这样的大事件,他马上表示要发动整个香港的潜水发烧友,共同捐款资古队。

  这件事情还登上了香港的报纸,题目就叫《香港协助寻找国宝 开启中国水下考古大门》。不过,即便在香港同胞的支持下,也解决不了考古队的问题,孙键也知道资金并不是打捞的关键所在。

  第一个难题,就是大海中没有参照物定位,哪怕是偏移了10厘米,就会和沉船擦肩而过。

  进入21世纪以后,海洋勘探技术逐步完善,得益于后来的差分GPS和RDK定位系统应用,我国先后对“南海一号”进行了6次探摸和试掘,而且还编制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

  在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次下水,他们开始对海底沉船进行仔细挖掘,经过打捞,这次他们拯救出了4000多件各类文物。

  从此,打捞工作终于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最重要的整体打捞工作,还得等到2007年1月下旬。

  当时负责打捞工作的考古队员们回忆道,“那时长方形的沉箱已经倒扣上去了,我们也会下水,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在沉箱内壁和船体之间的空隙中走一遍,防止沉箱卡在船体上。”

  国家制定的技术路线是用特制的钢结构箱体固定住沉船船体、船载文物以及周围的淤泥,这样做就会把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到能人为控制的其他水体环境中。

  打个比方,那就是我们应该造一个比篮球场还要大的巨型集装箱,然后把集装箱沉下去,最后把南海一号整个给扣住。

  这时候就需要水下队员把钢梁去,这些钢梁就会让集装箱变成了一个“兜子”。

  这种计划是为了最大限度上保护整艘船和船上的文物,我们应该完整的南海1号,因为它背后的历史意义实在是太重要了。

  集装箱花费了四年的时间终于造好,当集装箱沉到海里后,考古队员却经历了大难关,队员们下水以后,水下15米的能见度就低得可怕了,而他们的下潜深度约为27米,在水下几乎是什么也看不见,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

  水下环境带给人巨大的心理上的压力,当时每个人携带的氧气瓶只能够作业2个小时,他们团队一共有12个人分工这项工作,每个人每天都清理一点点,就这样,他们足足工作了一个月才终于确认完毕:沉箱的内壁和船体的间隙约为0.5米至1米。

  有了这个数据以后,人们才能在船底抽出淤泥插入钢梁,万万没想到,海底淤泥的硬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第一根钢梁居然直接被挤歪了,无法贯穿,只能继续改进计划。

  直到2007年12月,“南海一号”的沉箱起浮成功,并且在第二年进驻到了“水晶宫”内,这是一个与原来环境相似的水体中,但是比曾经的位置安全许多,紧接着广东省文物局又组织了2次的试掘工作。

  至此,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时光之后,“南海1号”终于再次到了陆地之上,“水晶宫”也成了中国目前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南海一号就静静地躺在这里,供旅客“一睹芳容”,见识到宋朝的海船气象。

  2013年11月28日,“南海一号”的全面保护发掘工作才真正开始启动,当淤泥逐步祛除的时候,过往的旅客也有幸在透明的两侧长廊中,观看南海一号是怎样褪去神秘的面纱的。

  这艘船目前残余长度为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这是一艘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类型,很美,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枚明珠。

  数以万计的器物被发掘了出来,让所有人看到了中国工商百业在宋朝的繁华景象,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一段历史,不可磨灭。

  根据专家考证,在“南海一号”上。满载着金、银、铁、瓷器等生活用品,其中还有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甚至还发现了眼镜蛇的骨骸。

  专家推测,当时南海一号是准备驶往西亚的商船,船上不仅仅有中国人,而且还住着阿拉伯人和印度商人,眼镜蛇就是他们饲养地宠物。

  2014年的初夏,负责发掘的团队突然听闻国务院副总理要来“南海一号”这里视察。

  这本是好消息,但是工地上的众人却有些发愁,因为他们发现这里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大宝贝,结果就在副总理来这里的前一天,考古人员在在船体前部左舷外侧发现了一个“大宝贝”。

  这是一个装满金器的漆木盒,人们至今还记得打开盒子后的兴奋,他们回忆道那是一个口径约15厘米的木盒,打开以后,里面塞满了金器,有很多的金项链、金戒指,更不可思议的是一片一片的金叶子,奢华地让人沉醉。

  2015年1月28日,经过了7年的保护性发掘,现在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也被逐层清理,船舱内的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真的价值连城,陈列馆中众多罕见的文物,实在让人浮想联翩,这就像是那个年代文化的群英荟萃。

  人们猜测,龙纹手镯、宝石戒指,是不是当年文莱王室成员所有?漆奁铜镜、朱砂脂粉,是不是波斯人女眷的随身用品?银锭铜钱,可是天竺商人的财宝?一片金页,上刻“韩四郎”的名号,可是泉州或广州商铺的主人?

  世人现在皆称宋朝繁华,从这艘船其实就能看出一二,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看到这艘船上发掘出的瓷器后,都惊掉了下巴,接连感叹道:“我搞了一辈子的研究,从没见过这么多的瓷类珍宝,有些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是的,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之一,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在这个时代出现,据说当荷兰和葡萄牙的瓷器商人将这些珍品卖到欧洲的时候,瓷器的卖价甚至和黄金相同。

  出土文物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名贵瓷器,其中,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磁灶窑酱釉、绿釉瓷,闽南青釉瓷以及浙江龙泉系青釉瓷为主,它们制作无比精良,在古玩界和考古界都引起了巨大轰动。

  说回金银等物,当时出土的金页和银铤上,很多都有店铺名称、重量、地名、成色等各色戳记,这表明了当时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昌盛。

  不过这艘船依旧有一些谜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载着如此财富的南海一号为什么放着这么多的铁器?这艘船又是怎么沉的?

  南海一号上不仅仅有着各类名贵宝物,还出水了一大堆成叠的铁锅,令人费解的事情是,这些铁锅居然都是被摆放在瓷器上面的,有些甚至还放在甲板上。

  专家认为,当年南海一号应该是在两个不同的港口装载了瓷器和铁锅,这艘船应该是从福建泉州出发,后来又来到了广州港,船长就是在这里办理了海外贸易的出海手续。

  船长在这里装载大批量的铁锅、铁钉等。而这些铁锅就是当时名震天下的——佛山铁锅。

  可不要以为铁锅不值钱,佛山铁锅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气,代表着古代冶铁技术的巅峰,佛山铁器在世界都不愁售卖,是响当当的硬通货。

  后来根据专家测算,“南海一号”这艘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远洋外贸商船,之所以在离开广州湾不久之后沉没,主要是因为这些铁锅和铁钉的缘故。

  沉船的原因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有人说是沿海海盗砸沉了,有些人还说是船上发生了内讧。

  将近千年的时间这艘船都没有损害,能确定当时这艘船没有严重受损,并不是以上的原因。

  当时有数万件来自中国各大名窑的瓷器在泉州港上船的时候,从最底层的水密隔舱开始,一级一级地整齐码放。

  后来装载铁锅在内的铁制品的时候,船家出于物品堆放空间、数量以及时间上的考量,他们不可能把瓷器搬出来,先把沉重的铁器压在船舱最下方。所以,当船家选择将大量的铁锅等铁制品堆放在瓷器上方时,包括甲板上面,船的重心不可避免地上移了。

  谁也没想到,人们至今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南海一号,居然是因为一些铁锅造成的悲剧,商人的逐利性让他们没考虑船只的重心,却阴差阳错导致了船体坠入大海,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直立姿势”沉入了海底。

  历史轮回,到了今天,经历了八百年的等待以后,“南海一号”终于重见天日,找到了能够托付的人,正如那句话所言,沉船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这是反映先人生活智慧的铁证,更是我们文明延续至今的印记。